大數據時代的大門剛剛開啟,巨頭、中小企業、各類機構都將重新尋找在住商不動產互聯網中的位置,報業如何立足優勢恰當占位?
  大數據時代傳統報業如何ddr4占位?
  □ 文/陳 曦
  提要:
  大數據時代的大門剛剛開啟,巨頭、中小企業、各類機構都將重新尋找在互SD記憶卡聯網中的位置,報業如何立足優勢恰當占位?需要務實創新的思考和回答。
  關鍵詞:
  大數據 報業 創新竹北買房 占位
  數據再“大”無用武之地等於零,要搜買屋集“慢數據” “活數據”
  互聯網上每時每刻都在產生數據,人們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各種設備,比如電腦、手機、智能電器、感應器等等,都能時刻留下人的行為痕跡,實時產生數據,這些呈幾何級增加的數據沉澱在網上,成為大數據。這些大數據有多大用?
  2014年5月29日,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在第九屆百度聯盟峰會上預測了“未來5年有非常大的發展”的兩大產業機會,這兩大產業是“BAT(百度、阿裡巴巴、騰訊)三者都不會涉足的領域”:1.新型企業級軟件,解決企業從內部到外部鏈接的問題;2.挖掘新的有價值的“慢數據”,發掘個性化的預測信息,為用戶尋找真正有價值的新數據。
  李彥宏的分析有權威性、有說服力——在用戶規模擴大、流量激增的情況下,目前互聯網企業面臨尷尬:搜集上來真正有價值的數據很少,無價值數據增多,有價值數據積累並不比傳統企業更有優勢。“比如最近比較火的智能硬件,手環、眼鏡,搜集很多的數據,但這些數據拿過來,總覺得用不上,沒法分析。”為此,他建議企業通過搜集“慢數據”來獲取真正有價值的數據,找準並挖掘能真正幫助用戶解決問題的新數據。這一判斷,對報業這樣的傳統企業來說既是一種安慰,更是鼓舞。
  另一個與之印證的觀點是,阿裡巴巴集團執行副總裁曾鳴最近有一篇長文分析說,大數據最重要的特征不在大小,而在死活。數據的死活決定一切,從數據的管理到數據的運用,數據必須能活起來,開始跑通迭代,才能產生持續價值。
  既然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及很多大企業一樣,對如何用好大數據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線上,對報業來說,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和資源去發掘、應用好“慢數據”“活數據”,讓大數據成為報業未來的一大新增長點,就成為迫切需要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。
  報業在大數據產業中的一席之地在哪兒?
  《大數據時代》的作者維克托•邁爾•舍恩伯格被譽為“大數據商業應用第一人”,他描述了大數據價值鏈的三大構成:第一種是基於數據本身的公司,這些公司擁有大量數據或者可以收集到大量數據。第二種是基於技能的公司,它們通常掌握了專業技能,但並不一定擁有數據,往往是技術供應商、分析公司或者咨詢公司。第三種是基於思維的公司。
  在互聯網上,任何主動收集龐大數據的行為,其成本都難以想象。因此,基於數據本身的第一種公司在價值鏈中處於最核心的位置,比如美國的谷歌、蘋果、Facebook、亞馬遜,中國的騰訊、阿裡巴巴、百度。他們的優勢是大數據聚合和模型構建,他們也想方設法把自己打造成基礎設施和平臺,使大數據在自己的平臺上發揮出最大效用。
  比如, 2014年4月百度正式發佈了大數據引擎,將核心大數據能力開放,向外界提供大數據存儲、分析及挖掘的技術能力,以更好地幫助傳統行業挖掘數據價值,加快傳統行業轉型升級。百度聯盟將基於“開放雲”“數據工廠”“百度大腦”三級開放平臺,推進“人找信息”向“信息找人”的變革,為媒體、DSP、廣告主、代理商提供更簡單、高效的推廣及變現平臺。
  而具有數據思維和數據技術的公司,在未來競爭中也處於有利地位,圍繞著數據化變革,將衍生出新的商業模式。一是數據資產存儲,二是數據資產定價,三是數據資產中介,四是數據資產管理,五是數據驅動的解決方案。①
  從價值鏈和報業傳統優勢的角度分析,報業即使在採集、處理、儲存、傳播等各方面完全數字化後,即使數據量再大,與那些互聯網入口企業相比、與真正生成大數據的公司相比,那點數據還遠遠不夠大,因此不可能去做基於數據本身的公司。比較理性、可行的選擇是,傳統報業對大數據的運用著力點應是數據資產中介、數據資產管理、數據驅動的解決方案三大類。
  數據資產中介——這個應用領域對媒體來說並不陌生,比如彭博社、路透社和《朝日新聞》、日本經濟新聞社等新聞機構,收集免費的數據製成數據庫,通過數據的加工和組合、分析產生新的價值,再賣給有需求的企業、機構。這是一些大通訊社和財經專業媒體的強項。
  數據資產管理——聽起來有點兒抽象,但其中可操作的內容對報業並不陌生。比如,網絡上每天產生各種新聞、信息,特別是負面新聞、評論,無論對機構、企業和個人而言都是正面或負面資產,既然是資產,如何管理就是一門生意。輿論監督本就是報業的核心功能之一,加之媒體對輿論危機公關比較擅長,由此延伸到數據資產的管理,角色跨度並不很大,不失為基於報業資源優勢的一種務實選擇。
  再看數據驅動的解決方案——對報業來說其應用領域相當廣泛。未來,媒體在做好社會記錄者與信息傳播者外,更應定位成社會解讀者和分析預測者,做好信息和數據的深度加工、深度解讀和去偽存真的服務,而大數據無疑能成為報業進行全面深刻洞察的一大利器。 下麵將具體分析。
  借優勢和公信,做優質數據服務商
  數據驅動的解決方案至少可以覆蓋三大方面:一是個性化定製、精準推送內容和廣告;二是通過對大數據深加工,進行輿情、信息的分析、研判和預測;三是數據新聞製作。
  其一,量身打造個性化資訊內容,私人定製、精準推送內容、廣告。
  傳統報業是粗放型、廣種薄收的傳播,把所有的新聞信息向所有人傳播,缺乏針對性、精確度。即便是網絡媒體,也如騰訊網總編輯陳菊紅所說,“目前門戶網站之間、網絡媒體之間同質化非常嚴重。未來的媒體和門戶網站應充分利用大數據和關係鏈,在為用戶篩選、推薦最適合的內容,提供近乎量身打造的新聞資訊的同時,使他們體驗社交媒體的感受。”
  大數據時代,基於用戶興趣生產和傳播將是重要趨勢。根據用戶上網的習慣、瀏覽的痕跡、參與的話題以及評論的內容,對其相當長時間的瀏覽數據進行分析,便可獲知其上網習慣、喜好等等,根據這些數據,在最合適的時間以最恰當的方式向用戶推送其最感興趣的新聞,更進一步就是定製新聞。“理論上每一個用戶都可以被畫出一幅網絡肖像,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UID(user identification用戶識別)號,個人的興趣圖譜一旦構建,就成為新聞生產的基礎。而基於個人UID特征和興趣圖譜進行的新聞生產不僅目標明確,讓用戶更有黏度,而且有利於整合新聞資源,甚至自動生成匹配,達到高效精準的效果。”②要做到這一點,就必須借助大數據技術和相關分析軟件,建立可挖掘、可分析的用戶資源數據庫,通過對數據的整合和分析,針對不同的用戶需求,推出滿足用戶個性化和專業化需求的各類內容產品。
  不僅是新聞生產,在廣告經營、活動營銷等各個環節,都須借助大數據和雲計算,以數據為核心優化內容、產品,進行市場分析、策劃、投放、營銷決策、效果監測。利用數據技術幫助客戶定位目標用戶,並建立用戶數據庫,進行精準營銷。這對傳統報業粗放式的發展,無疑是一個顛覆性的重構。
  其二,信息深加工、趨勢分析和輿情監測,應是傳統報業的優勢項目。
  全球複雜網絡研究權威艾伯特•拉斯洛•巴拉巴西曾指出:在大數據背景下,人類的很多行為都是可被預測的。③但是,海量的數據沉澱在網上,沒有精準而靠譜的分析和應用,就沒有價值。
  以海量的政府信息為例,交通運輸部網站2013年就發佈信息12萬餘條,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網站主動公開基礎數據庫43個,數據量166萬條;國家統計局網站數據庫包含統計指標3萬多個、數據量600多萬筆……如此海量的信息和數據中蘊含著多少更有價值的判斷、趨勢?誰去收集、整理、分析、挖掘這些並提供給公眾?受眾期待媒體提供的,不單是“易碎品”新聞,而是範圍更廣的信息類產品。媒體不能滿足於當政府信息的二傳手,而要從數據庫中深度發掘有用信息,進行趨勢分析。④
  輿情研判顯然是大數據時代報業可一展身手的另一個領域。媒體本來就是輿論工具。社交媒體大發展後,網上輿論環境越來越複雜,網絡已經成為輿論主戰場。要全面、快速地掌握網上傳播態勢,可以借助雲計算對散佈於各類網站、論壇、微博、SNS社區、微信的所有內容的瀏覽量進行實時監測,深度挖掘傳播內容的變異和傳播參與者的特性,即時監測、分析,提出應對預案或相關預測,供政府機構、企業甚至人個決策或應對時參考。
  運用大數據進行輿情監測、趨勢分析,在媒體已有不少成功案例。比如,英國《衛報》對倫敦騷亂事件的報道,美國《紐約時報》關於美國大選的預測和報道。在中國,很多媒體也開始做輿情分析。比如,南京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就對2014年“南京小護士被打事件”這一熱點事件的微博傳播進行了輿情分析。
  2月25日凌晨,“南京小護士被打事件”發生後,網上圍繞這一事件出現各種質疑和聲音。《南京日報》法人微博@南京日報 針對“小護士被打事件”,分別在2月27日及3月5日發出打人現場的視頻報道和後續處理報道。兩條微博分別覆蓋50111171人次及5198413人次。其中,2月27日轉發層級有七層,第一層轉發有698人,直到第六層還有認證微博的轉發,到第七層還保持有10人的轉發,說明事件的吸引力非常強。在轉發本條微博的粉絲中,粉絲10000以上的達到69人,微博達人和認證用戶轉發量達到413人,官方及“大V”的轉發是事件發酵的一大力量。3月5日17點54分,@南京日報 發出了對“小護士被打事件”處理進展的通報,這條微博轉發量達到了3614次,覆蓋達到5198413人次,比第一條微博關註程度更高。僅@馬伯庸 的轉發就被再轉發了1400次。在傳播力上,無論是第一條還是第二條微博,“大V”和名人的轉發讓事件的傳播速度相當之快,基本在24小時之內迅速熱炒。
  這類還是最基本的分析,借助相關軟件,分析和判斷還可以深入到更深層次,並可提出應對熱點的相應舉措。而真正在複雜的輿論環境中用好大數據技術還要假以時日。應該說,這類大數據應用對傳統媒體來說,是優勢所在,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領域。
  其三,數據新聞為未來新聞內容打開充滿想像的空間。
  數據新聞,指的是對數據進行分析與過濾,從而創作出新聞報道的方式。是在上世紀60年代菲利浦•邁耶的《精確新聞》與《新精確新聞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。它可以解放新聞生產的思維方式,也創新了新聞的敘事形式,通過挖掘和展示數據背後的關聯與模式,運用豐富的、互動性的可視化手段,幫助公眾理解正在發生的事件及其影響。數據新聞可以大大提高新聞報道的科學性和真實性,使媒體從支離破碎的信息和數據中發現規律和趨勢,使新聞報道達到以往達不到的廣度、深度,獲得對社會更深刻的洞察、解讀與預見,使新聞更具有厚度、寬度。
  數據新聞製作正在全球媒體中進行程度不一的嘗試,除了做得較早也很具代表性的英國《衛報》外,美國的《紐約時報》《華盛頓郵報》也都有很多嘗試。在中國,央視“晚間新聞”從2014年1月25日起正式推出大數據報道形態,從《“據”說春運》到《“據”說春節》《“據”說兩會》等等,到3月15日共播出23期,成為國內最早系統、持續地通過大數據技術改進電視新聞播出形態的欄目,受到廣泛的關註,提高了收視率。
  為了鼓勵數據新聞製作,由“全球編輯網絡”和谷歌共同組織“數據新聞獎”於2012年5月31日首次頒出,共計51個國家286個參賽項目,最終6件作品獲獎。獲獎作品分三大類:數據驅動的新聞調查;用數據可視化講述新聞故事;數據驅動的新聞應用,包括移動設備和網頁。第二屆在2013年6月頒出,8件新聞作品從300多個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,獲得了“數據新聞獎”。
  數據新聞網聯合創始人馬金馨認為,數據新聞製作包括了海量資料的收集和整理,以及後期編程的實現,包括社科研究方法、計算機數據處理、平面與交互設計、網絡編程等多個領域,投入非常大。“就現階段來看,公眾的關註度並不高”“數據新聞很小眾,但很重要。”
  數據新聞的製作僅僅才是開始,呈現出來的產品層次也參差不齊,比如英國《衛報》實際操作中使用最多的主要是數據地圖、時間線和交互圖表;我國一些媒體的數據新聞探索還停留在數據的可視化操作上。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軟硬件的升級,以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全方位融合,生產、分析、解讀數據,探索一條為受眾和用戶提供分眾化服務和體驗的發展之路,應是報業立足未來的一項功課。
  眼下,我國已有報業集團佈局大數據領域。浙報集團2013年開始投資數據分析項目,獲取用戶平臺,將目光放在了未來社交網絡的數據深度挖掘上。今年4月,廣州日報傳媒股份有限公司(下稱“粵傳媒”)與甲骨文(中國)軟件系統有限公司簽定戰略合作協議,粵傳媒將與甲骨文進行數據共享與研究,有望在軟硬件方面提升大數據的捕獲、組織、分析和決策能力,培育開放型的傳媒大數據系統。並將與甲骨文公司展開多樣化的數據庫營銷合作,建立有效的數據庫體系,實現數據庫營銷方面的收入拓展。
  “新聞的未來,是分析數據。”——這是“互聯網之父”蒂姆•伯納斯•李描述新聞未來的方向。現在看,這確實是傳統報業值得重點佈局的領域,但看到這點還遠遠不夠,薑奇平說:“數據量的快速增長,需要在帶寬和存儲設備等基礎設施方面加大投入,這令很多媒體進退維谷。”如何切入大數據領域,做優質數據服務商,不同的媒體也許會給出不同的答案。(本文為江蘇省第四期“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”資助科研項目的部分內容;作者是《南京日報》編委兼總編辦主任、新媒體中心主任)
  【註釋】
  ①。徐園:《數據資產——大數據、信息資產及媒體變革的思考》,據《夢工場觀察》2013年6月(浙江報業集團主辦)
  ②。詹新惠、王樂:《信息消費驅動下的新聞生產趨向探想》http://meida.china.com.cn
  ③。張超:《數據新聞的發展特點——以網易、新浪、搜狐的數據新聞為例》,據《青年記者》2014年4月(中)
  ④。尹世昌:《政府信息公開,媒體轉型契機》,據2014年6月5日《人民日報》
  來源:中國記者
(編輯:SN009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p25hpbfy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